弘扬汶阳田农耕文化 促进乡村振兴



发布者:文学院站点管理发布时间:2022-08-16浏览次数:10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汶阳田”概述

汶阳田是黄河下游农耕文化的主要起源地和发祥地,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资源肥沃,河流众多,适宜于精耕细作和多种作物种植,同时,作为“山东聚宝盆”,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当前,汶阳田处于现代化生态农业转型期,有机蔬菜、绿化苗木、畜牧养殖、桑蚕种养、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田园体验、农业景观展示、农林田园综合体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四处开花、五彩纷呈。

同时,汶阳田农耕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汶口文化、大汶河文化、泰山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等相邻文化之间,属于立体交叉关系或包含被包含的关系,这铸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项目组主要成员

李玉洋(原党委委员、副董事长)、赵兴彬(历史学院教授)、王玉琳(泰山管委研究院教授)、李酉宏(新泰市教育局书记)、孔庆珍(肥城王庄中学董事长)、冯伟(肥城政协文史委主任)、李武刚(肥城老城中学董事长)、刘欣(澳门新浦新京8455经理)、郭晓平(澳门新浦新京8455副经理)

二、工作开展过程

(一)前期:

2021年5月,项目组成员在澳门新浦新京8455第四会议室召开《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论证会上,项目组成员研究汶阳田农耕文化的缘起及前期的准备情况,提出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课题研究十四个方面的内容,深入的挖掘汶阳田文化,并组织编写《汶阳田大事记》,制定汶阳田研究文化大纲,制定《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实施方案。会上,澳门新浦新京8455原党委委员、副董事长李玉洋就下一步推进汶阳田农耕文化的研究走深落实提出要求,要求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积极搜集有关资料,及时列出发展大纲,明确部门任务,共同致力于汶阳田农耕文化的研究。

 


 

(二)中期:

2021年8月,为发掘区域文化的价值、弘扬区域文化精神和促进乡村振兴,在原党委委员、副董事长李玉洋带领下,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课题项目组一行11人赴大汶河沿线各地区进行为期3天的现场考察,开展农耕文化调研活动。8月2日,调研团队到达汶阳田核心区。在肥城市政府党组成员韩立新,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任力等陪同下,参观了汶阳镇、桃源镇、安家庄镇等,观遗址,探真迹,听溯源,访民情。8月3日,调研团队来到徂徕山南柴汶河流域,探访历史古迹,考察水利工程并参观了现代农业综合体。8月4日,调研团队来到宁阳北部的汶河南岸,以及大汶口以上、徂徕山以北的汶河流域。

 

2021年10月,汶阳田农耕文化项目组在澳门新浦新京8455一楼会议室召开推进会和学术研讨会。项目组成员在暑期开展的田野调查和实际勘探走访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研究的总体部署分别展开研究和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原党委委员、副董事长李玉洋对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进度安排提出明确的要求,为汶阳田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做贡献。

 


(三)后期:

2022年7月,《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项目组成员一行9人在澳门新浦新京8455一楼会议室召开项目成果定稿会。历史学院赵兴彬教授主要围绕着“关于研究和撰写进度情况;关于本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结构问题;关于本书修改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关于本次定稿会议主旨的几点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汇报。各位专家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提升了项目成果的质量。原党委委员、副董事长李玉洋对《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项目作总结,该项目缘起于泰安人记录乡愁、传播家乡文化的一种情怀和使命,感谢各位辛勤的付出。他认为,此项目能圆满完成,是大家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工作成效和启示

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项目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发掘齐鲁农耕文明的丰富历史,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指示精神的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是新时期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此成果对于齐鲁农耕文明与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是澳门新浦新京8455服务地方的横向科研项目,本项目对于发掘区域文化的价值、弘扬区域文化精神,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促进乡村振兴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通过此项研究,为汶阳田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